“你在干吗?外面下雨了都不知道,啥事也不操心!”
“还吃不吃了?不吃我把碗筷收拾了。”
“还不都是因为你,我的计划又被打乱了!”
(相关资料图)
……
生活中,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对话,而这种“不会好好说话”多发生在亲近的人之间,造成爱的错位。有人将其表述为“述情障碍”。正如心理学家马歇尔·卢森堡所说,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,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。本期《心灵护航》,记者采访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、“亲青帮”工作室副主任贾春梅,为读者详解这一现象。
教育孩子,从好好说话开始
“好好说话”是家庭宝贵的家风
一说到“不会好好说话”,媛媛(化名)可有太多切身体会了,“刀子嘴豆腐心”心口不一有的时候真伤人。媛媛的妈妈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,出生在穷苦人家的她,自小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。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,很多年前她开始做起了小生意,这几年生意逐渐有了起色,媛媛一家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。“凭良心说,我家能够有今天的条件,离不开我妈那敢想敢做的冲劲,但她那火暴脾气说出来的话总是夹枪带棒的,常常让人觉得不舒服。我说我感冒了,她会说,你就是平时不运动,还这不吃那不吃,才会抵抗力这么差,你看我就从来不感冒;我长智齿发炎,但害怕去医院,她会说,行行行,不去,你就等到牙龈发炎肿起来痛死好了;我让她别乱动我东西,动完老是找不到,她会说,我帮你收拾还收拾错了?行,以后你房间变成狗窝我也不管了……”媛媛心里明白妈妈特别爱她,“每次说归说,自己一生病她比谁都急,想吃什么第二天就出现在饭桌上,工作好几年了还老给零花钱,但爱如果能好好表达,不是更好吗?”今年的“三八”妇女节,媛媛给妈妈买了一只包,明明人家很喜欢,可是就不能好好说句谢谢,反而责怪她浪费钱,一点也不懂得持家过日子。“从小到大,我妈就是这样喜欢说反话,觉得我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,挺没意思的。”媛媛说,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,自己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,尤其是两人意见相左的时候,免不了一场唇枪舌战。今年33岁的媛媛依旧孑然一身,朋友不多,交往的几任男朋友也都因为性格和家庭的缘故与她一拍两散。媛媛坦言,自己和亲密的朋友、恋人相处时,明明想要夸赞“真厉害,做得真棒”,可是话到嘴边就变成了“这谁不会”,明明想要安慰对方“别伤心,事情总会过去”,可是说出来就成了“叫你不听我的劝,活该会难过”。
“好好说话”是婚姻里该有的“心机”
妻子生病时,丈夫明明很关心妻子,嘴上却一定要不依不饶:“发烧了吧?该!谁让你只要风度不要温度?降温了你不知道?”妻子本来只是想提醒丈夫,孩子饿了,要尽快去泡奶,话到了嗓子眼儿却变成了:“你在干吗?儿子哭了你听不见吗?耳聋还是眼瞎了!”纵观那些不幸福的家庭,日复一日地争吵和矛盾,多半也是由“不好好说话”开始的。许多夫妻在一起时间久了,耐心被消磨,对另一半即使是出于好意,说话时也不顾忌对方的感受。话到嘴边就变成了指责和抱怨,久而久之,家庭生活便出现危机和裂缝。电影《一句顶一万句》中有句话:恋爱时,他们有说不完的话;结婚后,他们有吵不完的架。不好好说话,是扼杀亲密关系的“元凶”。夫妻之间的隔阂、争吵、冷战,大多是“不会好好说话”造成的。但是,婚姻中的双方都应该明白,家是讲感情的地方,不论是非,更不是用语言磨成利刃去戳对方心窝的战场。婚姻没有“胜负”,感情没有“是非”,对身边陪伴最久、相爱最久、一起生活得最久的另一半发脾气,是最愚蠢的行为。
难道这是述情障碍?别给自己乱诊断
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:和陌生人相处时,总能保持礼貌友好的态度,可是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却成了一点就炸的火药桶。为何语言变成尖锐的刺,刺向的总是我们最亲近的人?对此,贾春梅解释,人的说话态度和心理动机、所处环境密切相关,当我们和陌生人说话时,常常会时刻注意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,因为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彬彬有礼、温暖体贴,这样更容易赢得对方的青睐和认可。而在与亲近的人接触时,由于我们内心处于安全和放松的状态,就会习惯性地采用自小养成的语言和行为方式,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,往往就极容易伤害到对方。面对这一问题,有人开始琢磨了,自己说话常常这么呛别人,不会是患上了述情障碍吧,这种精神疾病不就是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感情?可还真的别自己吓自己,平时说话冲并不代表着你可能患上了述情障碍。述情障碍的症状大体表现为:识别不同感觉时感到困难,对于某些感觉的源头理解模糊,难以表达自己的情绪,也很难识别他人的情绪,想象力缺失,思维方式僵化固定,控制不住冲动,感觉很难和别人相处,无法深入与别人交流。“述情障碍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障碍,它实际上普遍存在于身心疾病、神经症、各类精神障碍中,表现出情感表达受限,不能适当表达情绪,对情绪变化的领悟能力差,严重影响沟通和人际关系。”贾春梅提醒,述情障碍常常是其他精神病症的并发症表现,比如自闭症、抑郁症、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中,就有可能会出现述情障碍,这类人在处理亲密关系中往往给人一种行事作风过于理性冷淡、感情严重缺失的印象,单纯只是说话火药味大并不意味着述情障碍。
咨询师观点
要学会正确地表达不良情绪
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语言的暴力,虽然不攻身,但攻心,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。根据某项心理学实验证明: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。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时,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的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,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。也就是说,当我们用指责、讽刺、羞辱、谩骂等方式对待自己的朋友和亲人时,他们情绪上所遭受到的创伤,和身体上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,他们不仅内心感受不到我们的爱,还要承受着不被认可、不被看见的痛苦。
因此,我们在与朋友、亲人相处时,一定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。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?贾春梅给出了几条非常实用的建议:当突如其来的愤怒袭上心头,言辞冲撞,歇斯底里只能让局面变得更糟,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学会保持冷静,建议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步骤:一是转移注意力。如:默念从1到10;去一个无人的地方大声喊叫;摔打枕头、撕纸片等,转移注意力;给好朋友打电话倾诉一番。只有克制对刺激物的瞬间情绪反应,你才能进入下面更理性的环节。二是理清思绪。到底是什么点燃了你心中的怒火?试着问问自己这些问题:你感到受伤害吗?情况真的严重到你暴跳如雷吗?有没有不发怒却能解决问题的方式?你希望继续和他沟通吗?……当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,你的理性就开始慢慢回归了,有助于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,接下来可以做出最佳的选择判断。三是学会“好好说话”,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。著名心理学家约翰·戈特曼在《幸福的婚姻》一书中指出,“好好说话”就是要说事实而不是看法。如:当家长检查孩子作业时发现有错题,很多家长会很生气开始咆哮:“你是猪吗?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!”这其实是表达看法,而正确的方法是,我们只需要陈述事实“你这道题做错了”。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,但后者的表达方式明显会比前者让人更容易接受。同时,我们还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:“我觉得……”“我很生气……”;和对方分享你的期望:“我希望能这样,因为……”;表达你现在的需要并说明原因:“我请你……是因为……”从而让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愤怒或不满原因之所在,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或意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