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翻开中国皇帝的婚姻史,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:
公元前192年,汉惠帝封11岁的张嫣为皇后;公元557年,独孤皇后14岁嫁隋文帝杨坚;公元613年,长孙氏13岁与唐太宗李世民结为夫妇;公元1024年,宋仁宗赵祯娶12岁郭氏;公元1665年,赫舍里氏14岁嫁给康熙等等。
可见,在古代皇室的婚姻中,皇帝老儿们娶的几乎都是十二三岁的世家女子,年龄小的才10岁,大的也不会超过15岁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甭说是皇室,就是在民间,许多大户人家纳妾也会优先选择十三四岁的小姑娘。这就很奇怪了,为啥古代男子都喜欢迎娶年龄在13、14岁的花季少女呢?
原因一、古代平均寿命短
要知道,古代的农业落后,医疗条件有限,百姓动不动就得面临饥荒、战乱、瘟疫、天灾等,哪怕是一场普通的小感冒,都可能把人送走。
这也就导致古代的人均寿命非常短,有记载秦汉时期的人均寿命只在20岁左右,即便是近代民国时期的人均寿命也才堪堪达到了35岁(有争议,之前的文章专门讲过),而现如今的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5岁之高。
有了历史的纵向对比,是不是感觉古代早婚也没有那么离谱了,毕竟晚几年打算结婚的话,可能人都已经没了,到时候家族后继无人,家业被别人瓜分,那就无颜面对祖先了。而对于当朝皇帝而言,没有子嗣更意味着江山易主了。
在这种背景下,早婚早育自然就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风气,不论是平民还是贵族,他们都想着早点结婚生娃:“男子16可娶,女子14便嫁。”
原因二、对生育年龄的误解
众所周知,人的各项身体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慢慢减弱,这一点在生殖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。就以女性来说,女性最好的生育年龄是在25~30岁,因为这个阶段疾病的发生概率较小,卵子质量好,出现流产和遗传病的概率很低,适合生育。然而,古人对女性生育年龄的认知却并非如此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有记载:“
女子二七,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。
”意思就是女子十四岁时,气血旺盛,月经来潮,可以生孩子了。
在封建时期,由于对人体缺乏科学的认识,人们普遍将女子发育的初始阶段认定为生育的黄金期,加上古代对传宗接代的执念极深,所以拥有“最佳生育能力”的十四岁少女自然颇受欢迎,而将子嗣传承视作根基的皇室则表现得更为积极。
三、少女的人格“可塑”
在这个年龄段,不论男女,其心理都几乎都是单纯、无知的。他们还未拥有完整的人格思想,未建立全面的世界观,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古代时期,这些女孩子们就如同一块块尚未雕琢的璞玉。
早早地嫁到夫家,便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填充她们尚未成形的理性人格,顺从忠诚,从一开始控制她们的身体,到不断控制她们的心理,使之变得顺从且忠诚。关于这一点,皇后似乎最有发言权。
我们都知道,历朝历代的皇后几乎都是政治联姻产生的,因为世家贵族们想通过皇后的位置获得更多权利,而皇室需要世家们的支持,不过,皇室肯定不想让权利白白分出去。这个时候,皇室自然会优先选择年龄较小的世家女子。因为皇后的年纪越小,被家族洗脑程度越小,对皇帝的忠诚度越高。
原因三,封建社会的“不可抗力”
“女子无才便是德。”这句被社会各界批判的儒家经典,一直到百余年前都还被人奉为圭臬。在古代,社会发展落后,思想保守,女子从来没有被赋予接受教育的权力。三从四德、相夫教子、礼教节烈便是她们从生下来,到死之前所被灌输的所有知识。
在这些极致压制的思想和行为中,所蕴含的潜意识就是,女性的使命只剩下一种,那便是作为物品,在各种利益之间进行交换。
说点别的
到了现在,男女之间已经获得了平等。不过,虽然这份来之不易的权利不会再被封建思想压制,但却成了商家们的摇钱树。如今,无数商家使尽浑身解数包装各种节日。比如刚过去不久的“妇女节”,现在已经被商家们换成了“女神节”“女王节”“女生节”,将“妇女”二字的含义不断贬低,更让人无奈的是,还有不少女性还欣然接收了这等荒谬的“称呼”,这是不对的。
责任编辑: